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问题探讨的过程中,自觉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方法论,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按照毛泽东的观点,首先必须把握中国的生产力状况并认清中国的国情,这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17],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同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已经被强行纳入世界历史的轨道,因此,应把中国的问题置于“国际环境”,从“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去加以考察,从而全面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占90%,这是落后的生产力,“同古代相似”或者说“停留在古代”;现代工业占10%,这是先进的生产力,“和古代不同”,而且它“较为集中”,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造就了300万现代产业工人。这两种生产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中国现实的总体生产力。这表明中国的生产力具有二重性。正是这种二重化的经济运动造成了“两个中国之命运”,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两种可能性,即发展并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至于这两种可能性中的哪一种能够成为现实,毛泽东认为,这一方面取决于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另一方面取决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时代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