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难题。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目标涉及民生领域的诸多矛盾与问题,同时民生的改善也绝非一时一事之功,它涉及每个人的生活,需要全体人民群众的参与。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民生问题事关改革进程与成败,也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动力。从长远来看,夯实民生必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和强大的物质保证。
2.2.2 改革是为了民生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起,从来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不断自我革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之所以生气勃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党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改革。改革是党的生命力所在,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没有照搬照抄苏联城市包围农村、首先从城市夺取政权的经验,而是根据中国当时城市中反革命势力大大超过革命势力的情况,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最终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等方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向苏联学习;另一方面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避免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某些过火行为。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以苏联为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当改革面临困难之时,邓小平同志坚定地指出:不改革就只有死路一条。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