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即今所谓仡佬[2],见《秦汉史》第九章第四节。虽处山谷,其初本来自海滨,《魏书》言其“能卧水底,持刀刺鱼”。又曰:“报怨相攻击,必杀而食之。俗畏鬼神,尤尚淫祀。所杀之人,美须髯者,必剥其面皮,笼之于竹,及燥,号之曰鬼,鼓舞祀之,以求福利。至有卖其昆季妻孥尽,乃自卖以供祭者。”此缘海之马来人,即古所谓越族者食人之俗也。详见《先秦史》。
因所居深阻,罕与华人交接,故其旧俗沿袭尚多,而其文明程度亦较低焉。
《魏书》云:“种类甚多,散居山谷。略无氏族之别。又无名字,所生男女,惟以长幼次第呼之,其丈夫称阿謩、阿段,妇人称阿夷、阿等之类,皆语之次第称谓也。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往往推一长者为王,亦不能远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贵族也。
僚王各有鼓角一双,使其子弟自吹击之。好相杀害,多不敢远行。性同禽兽,至于忿怒,父子不相避,惟手有兵刃者先杀之。若杀其父,走避,求得一狗,以谢其母,母得狗,不复嫌恨。若报怨相攻,必杀而食之。平常劫掠,卖取猪狗而已。亲戚比邻,指授相卖。被卖者号哭不服,逃窜避之。乃将买人捕逐,指若亡叛,获便缚之。但经被缚者,即服为贱隶,不敢称良矣。亡失儿女,一哭便止,不复追思。惟执盾持矛,不识弓矢。”案干栏之名,与后印度诸国同,亦可见其初居海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