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国语·周语下》。
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
晋国有一个叫姬周的人,在单国襄公手下做事,他虽身处异国,但对自己祖国的情况非常关心。当他打听到晋国有可忧的事,就整日发愁;有可喜的事,就满怀高兴。
单襄公对他很敬重,尤其赞美他的高尚品德。当单襄公病重时,特地嘱咐他的儿子顷公说:“姬周能够和他的祖国共享欢乐和痛苦,可说是不忘其本,他将来回到晋国去,一定会得到他的国人的爱戴,你要好好地对待他。”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中单襄公所说的话,引出成语“休戚相关”或“休戚与共”,用来比喻彼此的忧喜祸福紧密相连,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雁足捎书·
典出《汉书·苏武传》。
我国汉朝的时候,有一位著名的外交官,名叫苏武。他在公元前100年,接受汉武帝的命令,作为使节到北方的匈奴去。匈奴的贵族们让苏武投降匈奴,不要再回汉朝去了。可是苏武死也不肯归顺,他正义凛然地对他们说:“我是堂堂的汉朝使者,岂有投降之理!”匈奴的君主单于就将苏武囚禁在阴山的冰窖中,不给饭吃,不给水喝,想用这个残酷的手段,逼他投降。苏武只好嚼雪吞毡、捕鼠为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送到遥远的北海,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让他在那个寒冷而没有人烟的湖边牧羊。就这样苏武在那里含辛茹苦地度过了19个年头,始终没有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