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N2和P3被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反映了一般的抑制过程。舒普等人(1994)的研究表明,与无关刺激条件相比,在Nogo刺激呈现期间诱发了更大的P3正波,同时惊吓反射的反应减弱(惊吓反射被抑制);在有线索的Go/Nogo任务中,即将出现的Nogo刺激被提示为Go刺激时,Nogo-P3增强;在不同刺激形态的Go/Nogo任务中,Nogo-P3也未表现出形态特异性。这些研究都支持了Nogo-P3是与一般抑制过程相关的指标。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外显反应中诱发的Nogo-P3显著高于在计数反应和想象反应中所诱发的P3波幅。这些结果都强调Nogo-P3在外显反应上的依赖,说明Nogo-P3反映的是主动的动作抑制。同时,Nogo-P3波幅随着动作任务难度的上升而逐渐下降,这一研究结果也说明Nogo-P3与动作抑制有关。
综上所述,虽然Go/Nogo范式下N2和P3成分的心理含义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N2和P3是抑制功能的两个有效指标,反映了个体执行抑制时大脑连续的认知过程,Nogo-N2反映的是反应抑制前的识别加工过程,而Nogo-P3更为直接地反映了主动的动作抑制。在本研究中,实验组Nogo-N2和Nogo-P3波幅在训练后减小,是自我控制游戏训练所产生的效果。游戏活动中,教师使幼儿懂得自我约束,在各种活动中要遵守规则。培养幼儿对诱惑有一定的抵制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动,养成能长久专注于某项活动的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质,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一方面,自我控制游戏培养了幼儿的坚持性。在幼儿抵制诱惑、专注做事行为中对干扰信息的监控和抑制显得尤为关键,此时要求认知控制系统能够识别和选择任务相关的信息,抑制不相关的干扰信息,Nogo-N2正是反映这一过程的脑电指标。另一方面,游戏培养了幼儿的冲动抑制性。例如,在我们的自我控制游戏中停止的音乐要求幼儿及时抑制自己的冲动反应,训练了幼儿抑制冲动性行为的能力。而实验的结果也发现幼儿在训练后需要更少的神经资源成功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诱发了更小的Nogo-N2和Nogo-P3。杨丽珠和沈悦(2013)的研究探讨了不同自我控制水平幼儿的脑电特征,结果表明,Nogo-N2波幅可以预测幼儿的自觉性、坚持性等自我控制维度和总体自我控制水平,Nogo-P3波幅可以预测幼儿的抑制性反应水平,反映出幼儿的实际抑制表现,N2和P3成分平均波幅越小,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越高。因此,本研究的结果证明了自我控制游戏训练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促进作用。